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部门动态

毕业生包睿:一个农业记者历练与梦想


作者:秦润雯、程嘉慧   发布时间:2017-07-03

  说起就业、专业、兴趣,呈现在大多数人眼前的会是平面内的三个点,而园艺学院2017届研究生毕业生包睿,则从专业出发,因兴趣前行,将三个点连成了一条完美的线。

  “刻意为之”,找到专业与兴趣的平衡点

   “这份工作并非与专业无关。” 包睿坦言,从面试、笔试等多个环节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成为四百挑一的“幸存者”,顺利进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南方农村报》,与其扎实的专业基础密不可分。对这个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年轻人而言,掌握好专业技能是求学路上的头等大事,而这份努力与坚持也确实为他的人生带来了契机。

  “从事新闻工作是我的兴趣所在。”出于一份热爱,他在研究生时期加入研究生通讯社,并在校网发表《“西农小苹果”为什么这么“红”》《用农学人的思维,促产学研一体化》等多篇稿件。“一想到大家在品尝科研成果——西农小苹果时,能通过稿件看到我们在洛川苹果基地覆膜、授粉、施肥等过程,我会觉得所做的工作很有意义。”找到兴趣所在,前行路上会多一份欣喜,多一份向往。

  专业会强化能力,兴趣能拓宽眼界,那么如何“刻意”寻找专业与兴趣的平衡点? “首先要合理安排时间,用果敢的执行力实现自己的安排,并且时刻留心,抓住机遇,表现自己。”

  那么又如何去找一份专业与兴趣相结合的工作呢?对此,他的回答是:“提前做准备!多去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多去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信息,在专业学习中有意识去培养自己胜任这份工作所需的能力。” 确实,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当各项能力兼备时,所欠的就只是东风了。

  把握机会,大学是通往社会的桥梁

  有人说,大学是一个踏板,专业、职业联系不大,可真的是这样吗?

  “大学应该是桥梁。”包睿谈到,“当专业与个人目标吻合时,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无需置疑。但如果专业与个人目标有出入时,不妨试着转变‘专业无用’的观念,把专业学习作为基础,在努力学好专业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别的领域,去拓宽思维的宽度、深度,进一步锻炼自己的个人能力。也就是说不要仅仅局限于学好专业,还要努力将自己变成一个全才!”

  大学会遇到影响一生的人。“我在研究生时期遇到了靳军老师,给我很大的启示也促使我走上媒体工作这条道路。无论是他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还是他对学生学习、工作的关心,都令我获益匪浅。”说着说着,他陷入回忆,“当时我写稿还不成熟,靳老师看完后没有批评,也没有指责,也没有马上去修改。他只是提问题,问我的思路、看法,一步步引导,让我自己去思考修改。也就是从那时起,我逐渐掌握了新闻写作的基础。”

  研究生期间,包睿抓住机会先后随新华社驻陕西记者、陕西日报驻杨凌记者参加过两次农高会采访。 “一天睡三四个小时是常事”他笑道,“学什么呢?那可多了:怎样确定采访对象?采访哪些内容?后期怎样进行材料整合·····这些都是需要自己用心去学、去记的。”当把每一天过得充实时,把每一件事都做得认真时,大学不会是踏板,而是通往社会、通向成功的桥梁。

  诚朴勇毅,一个农科人心中的“新三农”

  就业岗位这么多,为何他毅然选择去做一名农业记者呢?

  本科时在农学专业学习,研究生时专业为园艺,包睿表示,母校带给他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亲身体验过作物播种、施肥、收割过程,参加农训,才会对农业、对民生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个人能力也会在科创项目中得到极大锻炼;而在点滴工作中培养出的吃苦耐劳、诚朴勇毅品质更是会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影响深远。”

  “选择成为一名记者,是因为想有更多的话语权,想增加与优秀人才的接触经历,拓宽自己的视野。”包睿笑道,满脸自信。
而选择成为一名农业记者,他把原因归结成了以下的“新三农”:一是将政府概念性政策细化,传递给农民,更大程度地发挥政策的红利。二是为农业正名。“说到农业,很多人的印象是脏、乱、辛苦,可我想把生态农业、旅游农业这些新领域通过报道展示给他们看,将农业出路广、发展快的一面呈现给更多人,为农业吸引更多的人。”三是提高农业工作者的积极性,“唤起大家从事农业的热情,更好地推动农业发展。”

  正如包睿学长所说和所做,在规划人生时,不妨将就业、专业、兴趣结合来看,多一份用心,多一点执着,在恰好的时光里做好该做的事。当这份美好的规划逐渐变为现实时,你将会发现,不管心仪于哪条道路,不管踏出了哪一步,常怀诚朴勇毅之志,时刻谨记肩上责任,总会找到自己的诗与远方。


编辑:靳军

终审:薛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