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

“四网融合”构筑新时代农林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育人体系


作者:乔海英   发布时间:2023-12-08

一、项目主题和思路

思想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关乎办学方向,关乎育人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跳出高校看高校”,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思想治工作联网上线,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坚持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学生同向同行,通过编织网络思工作理论“学习网”、打造建制化的网络思工作“管理网”、形成弘扬主流舆论的“宣传网”和建好防范化解舆情风险的“防控网”,构筑形成新时代高校网络思工作育人体系,不断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构建同向同行又融汇贯通的网络思育人“同心圆”,为履行立德树人使命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文化支撑和道德滋养。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一)强化治统领,编织网络思工作理论“学习网”

学校始终站在思想与意识形态第一战线,确保正确治方向不动摇。一是把学习宣传贯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作为首要治任务,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二是持续抓好师生治理论学习,通过全覆盖的治理论学习制度,健全由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牵头统筹,各基层党委(党总支)主要负责,党支部具体组织实施的学习模式,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深入推进事业发展的思想动力。三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互联网内容建设,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高利用互联网组织、宣传、引导、服务本领,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笃定认真履行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担当。

(二)坚持底线思维,打造建制化的网络思工作“管理网”

学校不断完善网络思想治工作体制机制,构建形成符合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网络思工作体系。一是建立稳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全年或阶段性稳定安全和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及网络舆情风险点。二是发挥网络正面引导作用,成立网络评论中心、网络文化研究评价中心,举办网络文化节,组织开展好网民和“五个一百”网络作品评选,营造清朗文明网络空间。三是扎紧制度篱笆,严格落实《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暂行办法》《校内平面宣传阵地管理办法》《互联网工作群组管理办法》等,常态化开展固定表述排查,开展网站检查评比,建立网络内容、舆情、安全漏洞通报和重点提醒机制,切实提升管网用网治网水平。四是强化协同联动,将思想治教育与网络文化育人相结合,实施网络空间思想引领、文化培育、道德建设、行为规范、生态治理和文明创建“六大工程”,提升道德修养,强化文明行为养成。

(三)坚持思想引领,形成弘扬主流舆论的“宣传网”

加强策划、谋划,精心做好网上重大主题活动宣传,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给涉农高校回信和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科学谋划,讲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二是讲好西农故事、传承西农精神,围绕“西农的事、西农的人、西农的美、西农的魂”等主题,讲好农业科教专家扎根精神、为民情怀、创新意识,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凝心聚力。三是突出育人导向,结合开学季、毕业季、传统节日等,精心策划系列宣传活动,排演话剧《共产党宣言》《雕虫沧桑》等,开展“党史+校史”宣讲。

(四)坚持预防为主,建好防范化解舆情风险的“防控网”

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的总方针,防范化解网络舆情风险。一是完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构建由学校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总体协调、舆情涉及单位主动应对,有关部门积极参与的网络舆情处置工作格局。二是形成全覆盖、全方位、全天候的舆情监测体系。建立每周研判、信息共享、分类指导工作机制,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研判,第一时间将研判结果进行反馈,及时做好梳理总结,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闭环”。三是主动及时处置。成立网络信息安全队伍、网络文明建设骨干队伍和新闻报道通讯员队伍,围绕师生关注关切和热点诉求,指定专人重点关注微博、微信、QQ空间、贴吧以及各类网站等平台,做好涉及舆情信息的收集、上报,保证敏感舆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切实防范化解网络舆情工作。如,2021年“三夏”麦收时,学校官方视频发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数千名师生共同在田间收小麦的视频”,有网民质疑有“作秀”之嫌,并批评部分同学不懂小麦收割常识“连根拔起”。网民质疑引发舆情,学校及时研判,第一时间进行回应:此举一是为观察小麦根系,二是测量小麦的高及穗量,用于科学对照试验。极目新闻以“#西北农大回应学生不懂收割常识#”为题刊发后,登上微博热搜话题榜,阅读量1.9亿次,讨论7500余次,实现网络舆论正向传播。四是建立沟通联动工作机制。梳理分析舆情信息,下发处理提示函,加强信息共享。主动与省市网信部门的建立常态化联系,妥善处置网络舆情敏感事件。五是加强培训,举办意识形态工作专题报告、网络宣传工作专题会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专项培训,提升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与水平。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平台用户粘性不断增强,筑牢网络思主阵地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创新网络思想治教育,不断强化网站、微博、微信、音等各类网络平台建设与管理,易班等思平台的服务性、精准性、教育性不断提升,极大提升了网络思教育媒体矩阵的用户粘性。截至目前,学校官方微信拥有粉丝数20万,微博16万,音15万,B站2.5万。

(二)媒体矩阵影响力不断提升,构建网络思新格局

学校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全媒体、全时段、全覆盖”的大宣传格局,实现对全校二级单位70余个新媒体账号的过程管控和内容监测。建立融合选题机制,出台《重点新闻选题策划实施办法》,定期召开选题会,聚焦宣传重点,汇聚新闻线索。严格执行信息发布“三审三校”制度,充分利用网站站群后台发布前内容纠错功能、融媒体管理平台新媒体融合发布功能。数据表明,学校网络思媒体矩阵深受学生喜爱,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网络思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三)网络文化氛围不断浓郁,画好网络思同心圆

学校加强内外联动,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挖掘思元素,构建立体化的网络宣传平台。2023年累计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中省级主要媒体刊发宣传报道260余篇。中央一套《新闻联播》报道学校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主题教育成效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华社报道学校主题教育成效。中亚峰会期间,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先后以“中哈两所农业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中哈农业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播撒农业国际合作共赢‘良种’,‘农科城’里的中亚元素”等为题多次报道学校,展示了学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动农业教育科技合作的成效。

(四)网络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奏响网络思最强音

学校着力打造宣传精品,持续开展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践行文明新风尚 争做新时代奋斗者”校园主题文化系列活动,鼓励师生创作微电影、网文、短视频等校园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原创话剧《雕虫沧桑》入围全国科学家故事舞台剧十大重点推介名单与话剧推广名单。参加全国高校党组织示范微党课展播,拍摄《校史中的红色记忆——三号教学楼》《麦济苍生》《领航》《时代青年》等网络文化作品二十余部,先后获得全国网络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二等奖、陕西省廉洁文化微电影微视频征集展播二等奖等,连续三年在陕西好新闻评选中获奖。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推文《小麦育种“国家队”:粮安!民安!国安!》,以“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为主题,荣获高校思类重点建设公众号“十佳”原创内容。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下一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师生、推动工作,坚持不懈做好价值引领工作,持续探索一套较为成熟的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推广模式,凝聚网络育人力量,制作一批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育人作品,培育一支讲治、能创作、善钻研网络文明建设骨干队伍,调动师生参与网络思的主动性,唱响立德树人的主旋律,构建“大思”网络育人格局,打通网络育人的“最后一公里”,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思想保障和不竭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