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

激扬新时代的中国文化——我国五年来文化发展成就巡礼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3-08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周玮 史竞男)7天票房57.23亿元,国产片占比99.66%,超过1.4亿人次走进影院——今年春节期间,“史上最强春节档”成为当前文化消费市场蓬勃旺盛的缩影;

  推进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实现“一站式”服务,全国形成了安徽农民文化乐园、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山东文化大院、广西“五个一”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各具特点的建设模式;

  ……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文化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

  补齐短板精准扶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上海市连续5年举办市民文化节,累计开展活动近25万项,服务市民超过1亿人次;青岛、成都、焦作通过打造文化超市,“订单式”服务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推进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实现“一站式”服务……

  五年来,各地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补齐短板、提升效能,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相继施行,明确了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导地位,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以精准扶贫助推文化小康。《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出台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91.47%的地级市和72.56%的县已经制订了实施方案和目录,初步形成上下衔接的标准体系,规定了政府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底线”。文化部等七部委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先后组织实施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和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等项目。

  下一步,文化部门将继续聚焦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文化建设,继续实施送戏下乡、流动舞台车等项目,对深度贫困地区在资金和项目上给予倾斜,发挥文化扶贫的“扶志”“扶智”作用。

  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文艺创作精益求精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电影市场的一连串纪录被一一刷新,“史上最强春节档”成为当前文化消费市场蓬勃旺盛的缩影。

  《战狼2》《芳华》《无问西东》《唐人街探案2》《红海行动》等不同类型的国产影片接连成为“爆款”,业内专家认为,市场的“井喷式”繁荣,得益于创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精益求精搞创作,力争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五年来,我国文艺园地百花竞放、硕果累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平凡的世界》《海棠依旧》《北平无战事》《人民的名义》《白鹿原》等电视剧热播,《朗读者》《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多档文化节目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现代京剧《西安事变》、豫剧《焦裕禄》、评剧《母亲》、湘剧《月亮粑粑》、话剧《麻醉师》等一大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引导人们求真、崇善、向美,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

  图书出版业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实体书店告别“寒冬”迎来春天。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2017年,实体书店零售额达344.2亿元,同比增长2.33%,走出负增长态势,一大批特色书店、主题书店、共享书店相继涌现。中国出版走出去步伐加快,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触摸中华文化脉搏。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等热播,成为现象级节目;文化遗产走出博物馆,通过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走入百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插上“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翅膀,开辟出产业发展新天地……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融入人民生产生活,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2017年1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布,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一年来,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等部门启动实施了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中华文化电视传播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等一系列重点项目,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抓手、发展有新路。

  为发挥戏曲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中的积极作用,2017年,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按照每个乡镇每年6场、每场300元的标准,每年为国家级贫困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等839个县的12984个乡镇,给予经费补助2.338亿元。

  为探索振兴传统工艺的有效措施,2016年3月起,文化部陆续支持相关企业、高校和机构在新疆、湖南、贵州等地的传统工艺聚集地设立了10个传统工艺工作站,涉及刺绣、木雕、漆艺、金属锻制、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等多个门类。两年来,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建站模式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既帮助当地提高传统工艺发展水平,又促进就业增收、精准扶贫,在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