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李振岐院士逝世

发布时间:2007-09-26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植物病理学家、小麦条锈病和植物免疫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杨陵区第六届人大代表,我校植保学院教授李振岐,因病于2007年9月23日5时15分在西安逝世,享年86岁。

  李振岐院士是河北省遵化市团瓢庄乡下庄村人,生于1922年10月。1949年7月从西北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6年至1959年,在前苏联莫斯科农学院进修;1982年至1983年,在美国蒙大拿大学合作研究。1962年和1986年先后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西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系主任、系主任,西北农业大学研究生部主任、植物病理研究所所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常委,校咨询委员会主任,校生物技术中心和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二、三届成员,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西北区分会理事长、抗病育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植物病理学报》编委,陕西省知识界协会副会长,陕西省政府特邀咨询委员等职务及杨凌区人大第六届人大代表。先后被评为陕西省高教系统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博士研究生导师、有突出贡献专家以及全国百篇优秀论文指导教师。1997年被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授予中华农业科教奖,1999年被亚洲农业研究发展基金会授予“亚农杯”农业贡献奖,2002年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科技进步奖。

  李振岐院士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学识渊博,成果丰硕。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一贯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解决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特别在小麦条锈病和植物免疫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对危害生产严重的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进行研究,在国内首先结合陕西、甘肃和青海地区的小麦生产实际,提出了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与防治途径,为开展全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研究奠定了基础,该研究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他结合生产实际,主持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原因与控制对策研究,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83至1990年他主持承担了国家攻关课题“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和“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以天水和关中为基点,开展综合研究与示范。结合两地区生产实际,提出了综合治理策略和技术方案,实施后成效显著,对控制两地区1990年及以后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起了重要指导作用,该研究成果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结合指导研究生,主持在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了小麦条锈菌的变异机制,首次明确突变和异核作用为小麦条锈菌毒性变异的主要途径;初步建立了我国小麦条锈菌DNA分子遗传标记体系;研究了我国小麦条锈菌的寄主范围和专化型;揭示了秦岭植物锈菌区系,并系统研究了我国大型真菌的多样性,发现了新专化型与新种,出版科学专著2部。他主持首创改防空洞为地下低温室,为进一步开展锈病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研制成功的锈病人工接种 “沉降塔”和“微型接种器”,及染核技术等先进技术,已广泛推广应用,受到好评。

  李振岐教院士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几十年来,把教书育人作为他崇高的职责,为培养高级农业科教人才,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他重视课堂讲授和教学实践环节,特别注意学以致用,言传身教,受到学生们的爱戴。他是国内最早开设植物免疫学课程的创始人之一,主编了我国第一本《植物免疫学》全国统编教材,他对植物病理学科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师资培养等阐述了许多富有影响的见解,为我国农业教育和植物病理学事业的繁荣做了许多重要的工作。现他的学生遍布海内外,桃李满天下。

  李振岐院士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拥护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献身科学,为祖国的富强辛勤工作,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早在少年时代,他在家乡目睹蝗虫的猖獗危害,激发了学农志向,选择华北农业技术学校就读。1942年毕业后,他逃离家乡沦陷区,偷闯日军封锁线,到达陕西报考西北农学院深造,因考期已过,未能如愿。第二年贵州独山失守,抗战形势趋于紧张,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他毅然报名参加青年远征军,在云南接受军事训练,于昆明待命。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他借机退伍并设法转学至西北农学院学习,以实现献身农业的愿望。在校学习期间,刻苦努力并积极参加西农地下党领导的反饥饿反内战斗争,1949年2月经地下党同志介绍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5月又光荣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事业和前途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奉献社会。正是这样一种崇高信念,激励他面对各种困难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中,在兼任的多种社会工作中,他均从振兴祖国的高度着想,严以律己,勤奋工作,出主意,想办法,献计献策,尽职尽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科研成果和荣誉面前,他始终强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把科研事业当作毕生的追求,以提携后学为已任,甘为人梯,为培养和造就出一批年轻的学术骨干呕心沥血。进入古稀之年,仍坚持经常深入实际,坚持工作。甚至在他身患绝症住院治疗期间,仍然关心科研工作和学科的建设,抱病参会,指导研究生学习与科学研究工作,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深受各界人士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