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家精神永放光芒
2017年,学校召开了庆祝康振生教授和邵明安研究员当选两院院士座谈会,凝练提出了“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2018年,学校隆重举行纪念赵洪璋院士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号召全校师生学习赵洪璋院士先进事迹,弘扬和传承“西农精神”。今年6月26日,学校召开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座谈会,7月3日,又举办了弘扬科学家精神,助推“双一流”建设——青年科技工作者报告会,激励广大师生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新时代新作为新风貌新成就,“西农人”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书写好新时代的“奋进之笔”,让科学家精神永放光芒。
让科学家精神永放光芒,科教工作者要有崇高的理想。对于科教工作者来说,崇高的理想是什么?是胸怀祖国、心系人民、探索真理的价值追求。因为心怀崇高的理想,赵洪璋院士把小麦当作自己生命的全部,把为人民做实事当成自己的毕生追求,矢志不渝,先后育成以“碧蚂1号”“丰产3号”“矮丰3号”和“西农881”为代表的四批优良小麦品种,为解决农民温饱、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著贡献。因为心怀崇高的理想,李振岐从小暗下决心:“我是农民的儿子,长大后,一要参加革命,跟着共产党、八路军,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二要学习消灭庄稼病虫害的知识,将蝗虫和其他重要病虫害消灭光,为农民解除病虫为害的苦难。”信守承诺,李振岐把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毕生致力于实现西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和年轻人的培养工作。因为心怀崇高的理想,被誉为“蝶神”的周尧教授在祖国抗战的紧要关头,毅然从意大利回国,投笔从戎,发出“报国之日短,求学之日长。大虫不杀,杀小虫何用!”的豪言壮语。心中有理想,脚下就有力量。理想的高度决定了科学家攀登科技高峰的高度,也决定了其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能否走远”和“能走多远”。
让科学家精神永放光芒,科教工作者要有博大的胸怀。在科学求知的道路上会面临许许多多的艰难险阻,可能会有许多的委屈和磕磕绊绊,这时就更需要科学家的团结协作精神、奉献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张涌教授近40年教书育人、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荣获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宋卫宁教授与来自20个国家73个研究机构的200多名科学家团结协作、密切攻关,历时十余年携手征服了遗传学的“珠穆朗玛峰”;姜雨教授研究团队与9家国内外单位协同合作产出的重大科研成果,为反刍动物角具有单一的进化起源和发生发育机制提供了证据。格局决定成败,新时代科教工作者要有“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大情怀大格局,要有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不计较个人一时之得失,甘做致力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只有这样才能聚拢一大批优秀人才,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作出大贡献。
让科学家精神永放光芒,科教工作者要有坚韧的毅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科研创新,永远在路上。哪项突破性科技成果的产生不是经历过成百上千次的失败,不是进行了海量数据的处理,不是在实验室里度过无数个夜晚,不是皓首穷经。没有坚韧的毅力就无法啃下一个个硬骨头、就无法攻克一道道科技难关。当得知有个中国团队要尝试鉴定朊病毒时,美国酵母朊病毒鉴定的顶级专家兰德尔•哈尔夫曼认为“你们做不出来”。但是不服输的许晓东教授及团队凭着坚韧的毅力,坚持多年突破难关,在病毒中首次发现了朊病毒,改变了学界对病毒的认识,赢得了国际的高度认可。王晓杰教授靠着“科学家都应该固执”的毅力,常年如一日专注于小麦条锈病可持续控制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最终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没有坚韧的毅力,孙丽英教授团队也不可能发现植物病毒在与某些病原真菌共侵染时会发生跨界侵染植物病原真菌的现象,更不可能有望创建新型植物真菌病害的生防因子。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成功就越需要毅力,坚持向前一步是成功,退后一步是失败。对广大科教工作者来说,探求科学真理的过程无疑是一次“长征”,在征途中会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而坚韧的毅力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制胜法宝。
当然,让科学家精神永放光芒,除了科教工作者要有崇高的理想、博大的胸怀、坚韧的毅力外,社会、学校也要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学校修订了《职称评审暂行实施办法》,出台了《青年教授聘用办法》《重大科技成果组织与培育暂行办法》《高层次人才健康服务制度》等办法,旨在发挥好科教评价指挥棒作用,努力构建有利于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成长成才和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积极引导广大科教工作者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引领者,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西农力量”。
编辑:王学锋
终审:郭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