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部门动态

徐养福: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作贡献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0-31

《陕西日报》 2019年10月31日 04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徐养福。 本报记者 程刚摄

  本报记者 蒋向东 程刚

  报告文学《六道沟,聚集着一群中国青年》昨日在本报刊发后,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师生中引发热议。记者就文中报道的神木侵蚀与环境试验站青年科研工作者群体相关问题,专访了学校党委副书记徐养福。

  记者:神木侵蚀与环境试验站成立28年来,一大批农林学子来到远离大城市的陕北高原,来到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的野外试验站工作、学习,请您谈谈这些青年科研工作者究竟是依靠什么在坚守自己的奋斗理想?

  徐养福:我在兼任学校水土保持研究所党委书记期间,曾于2012年4月到神木侵蚀与环境试验站调研。4月在关中地区已是春暖花开,但登上设在山顶的试验场时,我虽然穿着羽绒服,可还是被刺骨的寒风冻得瑟瑟发抖。当时,试验场上仍有一批青年科研人员顶着寒风在坚持开展科研试验和数据观测。

  正是因为我校青年科研人员甘于吃苦、执着坚守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的工作追求,才使神木站建站28年来,在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充分发挥了基础研究、试验示范、定位监测、人才培养的作用,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请您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谈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工作者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哪些具体成就?

  徐养福:有着85年办学历史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主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乡村振兴,为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高水平科技支持和高素质人才保障。特别是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学校先后在安塞、长武、神木、固原等地建立了多个野外试验站,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数十年来,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在艰苦环境中,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努力践行“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推动黄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其中,就有长期扎根黄土地,为解决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作出卓越贡献的朱显谟院士;有把青春和毕生的事业都奉献给了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发展的山仑院士;有为研究水分在干旱半干旱土壤中的运动轨迹,扎根西北36年,为绿水青山不懈奋斗的邵明安院士;有揭示了水蚀风蚀交错带黄土高原强烈侵蚀区域的科学规律,从“上海姑娘”变成“陕北婆姨”的欧亚科学院院士唐克丽研究员。正是这样一批批科研工作者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己任,潜心研究、默默奉献、辛勤工作,助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入黄河泥沙量从原来的每年16亿吨降至10年来的每年1—2亿吨,部分年份不足1亿吨,让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勉励涉农高校为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作出更大贡献,请您谈谈科研工作者和青年学生的使命和担当?

  徐养福: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精神及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给我们广大师生极大的鼓舞,为从事生态文明建设的科研工作者指明了奋斗目标。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校广大师生,尤其是从事生态文明建设的科研工作者和青年学生,纷纷表示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及重要讲话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定信念,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积极践行和传承“西农精神”,争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努力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原文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1910/31/content_487855.html